阳澄湖大闸蟹礼券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 李美岑(财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60s要点速读: 1.中国经济还是有很大的活力,同时中国经济也有比较大的市场需求。大家不应该因为两年疫情的扰动,而变得悲观。这就是我们一直说的,信心比黄金更值钱。 2.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因为有了市场主体才有就业,有了就业才会有消费。 3.现在有一种声音说,越南会代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这是比较难的。第一,中国具备发达的物流体系。第二,中国各个区域已经形成了相应的产业链的优势,这需要时间积累。 正文: 伴随着深圳到上海再到北京的疫情的发展,过去两个月(2022年4月和5月)很多城市的经济都按下了的暂停键。二季度中国经济可能会受损比较严重。一些经济学家说整个宏观经济走势不太好,到底为什么不好呢?针对这个问题,我自己有几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方面,因为疫情,大家居家时间更多,全世界的需求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这使得企业的订单有不同程度的下调。 第二个方面,从最近相关的数据能够看到,过去两年,个人存款大幅上升。本质的原因是经过疫情,大家对于未来收入的预期,或者未来企业生存的预期,从比较积极乐观转为偏谨慎。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企业主而言,他们本应该积极地扩张,或者在制造业进行投资等。但因为疫情,他们可能觉得可以适当地稳一稳、等一等,等到看得比较清晰之后,再做比较大幅度的变化。 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我们看到,中央各项会议都在强调就业,保1亿多的就业主体,其实是让大家明白,中国经济还是有很大的活力,同时中国经济也有比较大的市场需求。大家不应该因为两年疫情的扰动,而变得悲观。这就是我们一直说的,信心比黄金更值钱。 最近的这些会议也在强调加强国际航班的通航,包括港口等等。因为本来中国很大部分的产业都与出口或者跟外部需求息息相关。虽然因为疫情的因素减缓了进度,但是总的方向上看,过去两年维持中国经济增长很重要的一个动力就来自于出口。因为各国或地区疫情防控措施不一样,经济周期不一样,相应地对各个国家或地区的需求也会有一定的波动。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国家也在积极地推动相关的这些企业,加快与外界的沟通往来,这也是比较有利于中国经济复苏的一个部分。 2021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因为有了市场主体才有就业,有了就业才会有消费。所以在这个时间点,我们延迟交社保养老金,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在积极地促进这些就业的主体能够保得住。我觉得整个二季度,最慢三季度度过之后,今年全年或者往明年看,中国经济应该会逐步向好。这样就能够形成一个比较正向、积极的循环。 但总体上来看,复工复产是在稳步有序的推进过程当中,这是整个经济的一个变化。对于今年全年而言,中国经济5.5%的增长目标确实有压力。但从历史上来看,过去十几年的时间,两会设定的相关的经济增长目标基本上都完成了。因为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是5.5%左右,在这样一个特殊有疫情的年份之下,如果最后经济增长实际是5.3%或者是5.4%,我觉得都是能接受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从去年来看,整个基建的增速是一个小个位数。房地产的增速是一个大个位数,也就是8%左右。对于今年而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1-4月房地产行业销售和投资,双双进入负增长,但到下半年有可能会都转正为一个小个位数。基建的投资有可能是一个大个位数。也就是说房地产和基建占整个经济增长30%多的比重。整个房地产和基建应该是基本维持了跟去年比较相似的一个情况,只是各自相互之间的顺序相互做了一个调换。 虽然今年房地产相关政策有放松,但是放松之后各个城市都在半封城的状态,相对的交易等各方面的情况不是特别的活跃。我们需要继续跟踪6月、7月,包括三季度相关的数据。从目前一手房的投资和销售来看,特别是投资,今年全年房地产有望实现正增长。2021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过去,我们在住房领域单纯依靠商品房。在新的“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完成了几百万套保障房建设的原定计划目标,它对整个房地产投资的拉动可能会达到两到三个点。 另外,我们看到从五线城市、四线城市、三线城市到二线城市,相关政策在逐级逐梯次的放松,主要围绕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新市民,就是刚刚到一个城市去安家,或者安家之后父母还没有跟过来的居民。另一方面是生了二孩或者三孩的这部分人,对改善性住房可能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今年除了保障房的建设,另一方面我们可能需要重点关注新市民,和二孩、三孩家庭对住房的需求,他们可能会拉动对房地产的投资。 我们看消费的情况。因为疫情封城,实现二季度目标的压力可能会比较大。消费下滑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方面,因为疫情,大家消费的场景减少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已经有半年都没有坐飞机了。对我们经常出差的人而言,半年未出差,在历史任何的时间维度都很难接受或者很难想象的。大家都变成线上对线上的会议和直播。这也是为什么线上化,包括2020年云相关的产品,会慢慢地成为大家关心的一个焦点。上帝关上了一扇窗,同时也给你打开了另外一个产业的机会。 第二方面,中国经过2016年、2017年棚改货币化安置之后,整个房地产上涨了一波,包括2020年有部分城市也上升了一波。可能部分家庭或者部分居民大部分的资金都用于购买房子了。这就是为什么这几年我们一直强调“房住不炒”,包括有共有产权房、公租房。国家也积极地实行政策刺激,希望能够逐步降低人们对房子的担忧,从而加大消费的力度。 第三方面,过去两年,中国其实有大量做服务性的人员,比如送快递的、送外卖的、做医美的、做美甲的。因为这些行业的存在,他能够有一份工作。但是因为过去两年的疫情,比如导致理发频率的下降,自然会带来相应工作岗位收入的下行。再比如6月1日上海刚刚解封的时候,火锅店的服务员只能拿到最低的城市最低收入保障。因为火锅店没有运营。但是当服务员慢慢恢复,大家的收入就会提高,那自然而然就会消费。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前面强调的,就业一定是优先的,有了就业才会有这消费。过去一段时间正是因为大家收入的预期在下降,大家会担心明年会不会又是这样?当然谁也无法控制疫情的走向,但是总的方向来看,疫情确实会使大家阶段性地趋于保守,在某种程度上会减少消费。 但是伴随着经济逐步从底部开始回暖,包括就业逐步在转好,这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5月25日的国常会到6月1日的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工作电话会议,包括上海解封出台的政策措施,应该说对于消费包括服务性消费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还是非常积极有效的。特别是上海对于消费的政策应该说是非常积极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2020年全年新增了四万辆汽车的摇号或者拍牌的指标。今年从6月开始到下半年12月,七个月的时间也增加了四万辆的指标。 但另一个层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未来促进消费的政策力度应该和2020年也是差不多的。所以,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大家可能会更积极地因为这样的政策,像促进耐用品、大宗消费品的政策,而积极地去做一些购买的动作。超预期的另一方面,5月3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称,为促进汽车消费,支持汽车产业发展,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这也比市场想的要更为乐观一些。 过去两个月,整个上海在服务性消费,包括商店等等,因为疫情出现了一些阶段性的关门。但是从6月1日上海完全解封开始,大家的生活基本上逐步恢复正常,外面车水马龙了,整体上都是比较积极的。从一个极端的封闭封城,到逐步的慢慢改善,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我觉得在数据上,6月份可能还是一个小幅度的改善,但是到7月份可能就会慢慢恢复正常。 现在有一种声音说,越南会代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我觉得这是比较难的。大家会考虑很多的因素,最简单的两个方面,东南亚都不具备。 第一个方面,中国国内具备的高铁、航空、公路、水路等等一系列的交通运输、物流供应链的稳定保障。很多身边的朋友过去几年在美国,就会发现中国的物流体系真的是太发达了。例如长三角的包邮区,第一天下单,第二天甚至当天晚上就能送到。这是中国独有的优势。发达的物流链的体系对一个企业、对一个产业链的生产而言就更加的弥足珍贵,因为它会减少时间成本、减少运输成本,相应地会节省一定的生产成本。物流体系是外部要花很多很多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的一件事情。 第二个方面,中国各个区域已经形成了相应的产业链优势。举个例子,上海的特斯拉,包括合肥的蔚来这些整个新能源汽车生产的产业链;整个长三角包括苏州、无锡有很多医药公司、生物制药公司;在杭州有大量的电子商务公司;在四川有很多医美包括美妆公司等等;在重庆有很多PC电脑的组装生产线;在深圳、广州、北京有很多的信息技术相关的公司。各个地区都有各自的产业优势、产业集群,这是过去改革开放40年的积累,中国加入WTO20年的发展。 这些产业链相互之间交流和沟通,和产业链相互之间的运输,或者上下游的关系,都使得中国在生产过程中不管是效率、成本,还是最终的成果、质量、完成率,都会比东南亚一些地区更具优势。一直以来,中国是联合国认定的全球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这是非常难得的。我们比较熟悉的美国,包括日本,它们都没有像中国这样具备完整的产业链。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独到的产业链优势,使得中国到现在也依然是全球很重要的一个产业链供给或者是需求转换的国家。 但是在疫情之下,现在确实有很多外贸企业的订单现在流到了东南亚。这也比较正常。一些做纺织服装的,包括在港股的申洲国际,它们其实都在越南这些地区有相关的工厂。 如果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看,这些企业有部分产能转移过去,是因为东南亚国家具备比较优势。中国可能已经度过了人均劳动成本最便宜的时间段,现在东南亚这些地区的劳动成本就会比较低廉。相应地,相关企业在那里设厂,会降低成本,这是很正常的。在全球产业链比较的角度来看,在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产业转移都是一个自然的经济现象。 另一方面,中国和东南亚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了。比如昆明到东南亚的高铁将在今年逐步修通,中国到东南亚的铁路运输、航运都非常方便便捷。基于这样的一个往来,中国一些订单去到东南亚,看似中国会损失掉很多东西。但换一个角度去想,有了东南亚便宜的劳动力,也能够给中国产业的升级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倒逼中国进入转型升级,提高创新能力,使中国的国际竞争优势更加充分。 (具体数据和内容,可参考公众号“李美岑投资策略”相关报告。) 网易研究局(微信公号:wyyjj163)出品 网易研究局是网易新闻打造的财经专业智库,整合网易财经原创多媒体矩阵,依托于上百位国内外顶尖经济学家的智慧成果,针对经济学热点话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解读,打造有态度的前沿财经智库。欢迎来稿(投稿邮箱:cehuazu2016@163.com)。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
更多